奥驰华南国际幼教展

奥驰华南国际幼教展

2025年6月13日-15日 | 广州琶洲 • 保利世贸博览馆

距离开幕还有

广州幼教展、华南国际幼教展、中国幼教展、中国幼教公益论坛、成都幼教展、南昌幼教展、中国幼教西部论坛

朱燕 | 幼儿园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5-04-22

来源:中国幼教公益论坛

作者:华南国际幼教展

点击:

成都市金牛区机关第三幼儿园教育集团专职副书记、集团总园执行园长朱燕围绕《幼儿园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探索》,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与思考。

 

以下是现场视频及观点整理: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

通过将智能技术整合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对各教育主体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赋能,持续地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变革教育系统。

1、共亨儿童数据打破信息壁垒,实现部门联动
 

保健室:追踪幼儿出勤、发病率与生长状况;

班级:依据儿童出勤情况及时调整活动方案;

食堂:根据儿童人数精确把控食材量,并为食物过敏个体儿童准备特殊餐;

财务室:按照儿童缺勤天数一键退还伙食费。
 

2、利用智能设备建设智慧食堂,实现明厨亮灶
 

应用食品安全快检系统、智能晨检机器人、智能留样系统与人工智能实时抓拍系统。

二、数字赋能“课程”,拓展幼儿学习新路径
 

数字教育
 
数字教育不止在于技术平台和工具平台的迭代更新,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科技素养,从根本上助力他们适应智能时代的多元需求。

1、基于真实生活问题的STEM项目活动
 
  • 活动组织--看见儿童的年龄特点

注重体验性、低结构性、生成性、探究性、生活性、主题性。

 

  • 内容选择--看见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将幼儿遇到的真实生活问题、感兴趣的话题与产生的困惑作为内容来源,通过蕴藏跨学科整合学习价值、幼儿学习需求与幼儿最近发展进行内容筛选。

 

  • 推进路径--看见儿童的学习过程

实施“问题导向”和“制造驱动”螺旋交织的双路径。
 

  • 操作范式--看见儿童的经验延伸

激发学习阶段:发现问题与创设情境;

经验提升阶段:认知探究和资料搜集;

创新实践阶段:小组设计、小组创作、反馈加工与完善项目;

反思重构阶段:方案展示和多元评价。

 
  • 环境创设--看见儿童的探究需求

层次多元:提供不同难度和结构的材料;

预设问题:提供与项目探究相关的材料;

动态更新:基于幼儿需求适时调整材料;

实用导向:提供自然和真实生活的材料;

开放空间:打破区域壁垒,联动户外环境。

2、基于实物编程的STEM项目活动

 

  • 幼儿园实用编程

因幼儿年龄特性,与中小学或高校编程采用的代码、图标的屏幕编程学习方式有所不同,而是采用实物化、模块化、形象化、互动化的方式,促进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探索。

 

  • 看见儿童的学习特点

注重联动性、交互性、生活性、阶段性。

 

  • 看见儿童的思维轨迹

幼儿遵循“规划任务—编写程序—启动程序—执行纠错”的思路开展编程活动,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 支持儿童的持续学习

情境营造:增强挑战性和趣味性激发兴趣;

材料投放:编程模块与辅助材料有机结合;

师幼互动:有意义提问引导幼儿问题解决;

环境创设:资源可视化促进幼儿经验提升;

经验分享:集体与个体经验的共享与交互。

3、以课题研究提升STEM项目活动推进质量

设立“三横三纵”园本教研体系,进行全园走课与课程审议。

三、数字赋能“资源”构筑教师成长新平台
 

(一)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促进教育公平举措的落实,离不开数字教育的赋能。

 

数字教育因其拥有开放、包容、公平、普惠、共享等优势,能够弥合区域、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所造成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让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时空、跨越山海。

(二)具体措施

1、依托四位一体模式,实现教育资源全域覆盖、有效输送

 
树立共生、精准、交互三大原则 

 

共同发展:前端园不断创造优质资源,远端园将其进行转化;

不断调试: 全面调研精准把握远端园的发展需求、问题反馈等;

改变资源单向传输模式:强调远端教师与同事、前端教师之间进行多维度研讨。

 

厘清多元对象、全域资源、活动载体三大特点

 

①多元对象:前端教师通过改变远端幼儿教师以及与幼儿相关的重要他人,服务对象是远端幼儿园管理者、教师、保育后勤人员和家长四类群体。

②全域资源:覆盖文化管理、教学教研、保育后勤、家园共育四个维度,充分满足远端园质量提升的需求。

③活动载体:教育载体是幼儿园一日活动,远端园学习前端园教学、游戏、生活等活动以及环境创设等具体保教实践。
 

设计文化管理 、教学教研、保育后勤、家园共育四类内容 

 

①文化与管理:前端园文化建设与课程理念的全面呈现;

②教学与教研:前端园日常教学活动和集体教研内容的呈现;

③保育与后勤:包含卫生保健、膳食管理、保育护理等的开展流程、操作规范等;

④家园共育:是各类家园沟通、家长活动的呈现。

依托前端教师、把关教师、远端教师、技术教师四方协同的组织模式推进

 

①资源研发

对远端展开调研,通过教研、备课,提取课程经验中的精华并制定活动计划,最后前端教师示范,技术教师录制; 
 
②资源传输
把关教师针对各类活动视频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指导,技术教师将教育资源发布到云平台,远端教师通过云平台对获取教育资源;
 
③资源转化
远端教师对资源进行观察学习、解读分析、实践体验,最后研讨反思;
 
④资源反馈
约播是远端教师反馈,约定时间同时上线开展教研。

2、搭建四级发展阶梯及二维互动路径,保障远端观摩学习质效
 

①搭建“线上+线下”交织互补的混合式学习新样态;

②提出研读、同构、反思、迁移的远端教师四级专业发展台阶;

③形成问题反馈、传达接收、分析改进的资源反馈流程;

④资源供给由“套餐式”逐渐转向“自助式”、“点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