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驰成都幼教展

奥驰成都幼教展

2024年 | 四川成都 • 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

距离开幕还有

广州幼教展、华南国际幼教展、中国幼教展、中国幼教公益论坛、成都幼教展、南昌幼教展、中国幼教西部论坛

张雪门 |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

时间:2020-10-04

来源:中国幼教公益论坛

作者:成都幼教展

点击:

 

在浙江宁波海曙区公园路192号,有座饱经风霜、却极富现代气息的独特建筑--宁波市第一幼儿园。这是宁波最早的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幼儿园(前身为星荫幼稚园),它的首任园长,是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张雪门先生。

 

 

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幼教界涌现出了两位泰斗级人物,人称 “南陈北张”,“南陈”是南京的陈鹤琴,“北张”即北京的张雪门。

 

张雪门从青年时期就对幼儿教育产生兴趣,并立志投身幼教事业,他一生著述无数,成为中国现代幼儿教育体系的奠基人之一,对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幼儿教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01

强调儿童本位

 

1842年后的宁波,在“五口通商”后,有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外国人通过教会势力,先后在宁波城乡,开办了不少幼稚园和中小学。

 

作为地道的宁波人,出生于1891年的张雪门,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国学根底颇深。但承载他成长的头二十年,并不是一个美好的年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中国的幼儿园教育,在“西学为用”的洋文化盛行的观念下,基本走上了“复制粘贴”国外所谓的先进教学模式的道路。

 

放眼当时的中国,仿效日本办理的蒙养院,是为造就士大夫服务的;教会办的幼稚园,是以宗教为本位的,为奴化教育而服务的。

 

张雪门先生指出,教会办的幼稚园,都是以宗教为本位的,它们在教育目标方面,总是以基督教教徒为标准,力图通过宗教教育毒害幼儿,使之将来成为虔诚的信徒和帝国主义温驯的奴仆。

 

他认为教会幼稚园的保姆只是为教会尽职而不是为教育服务,她们关心的是宗教而不是孩子。并指出教会幼稚园作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它所起的作用"消极的是在减弱中国民族的反抗,积极的是在制造各国的洋奴。"

 

正是这些民族和社会现状,令张雪门开始思考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儿童的成长和民族强盛吗?

 

 

张雪门立志要改变中国的幼儿教育。

 

1912年,张雪门受邀出任鄞县私立星荫学校(现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前身)校长。到1918年,星荫学校校董、鄞县潘火桥旅沪富商蔡琴荪,欲耗银400元,为其母作50大寿,后经母劝说:“不如将此款筹划办一所幼稚园”。

 

8月,蔡琴荪遵其母嘱,就在星荫学校附近的参议庙,创办了星荫幼稚园,聘请张雪门为首任园长。张雪门由此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男性幼儿园教师,开始了贯穿一生的实践和研究。

 

星荫幼稚园成为张雪门投身幼教事业的第一块试验田。他完全摒弃了蒙养院和教会幼稚园的教学方式,强调释放幼儿天性,提出著名的“儿童本位”思想,主张不要“老鸡骂小鸡,你这蠢东西!我教你的啯啯啯,你偏说是叽叽叽”,使儿童被动地变作不幸的小鸡。他认为幼稚园就是要让孩子会玩、能玩,增进儿童身体的健康与快乐,从游戏中获得交换知识技能等学识,长大后才能拥有适应社会的能力。

 

 

张雪门的“儿童本位”思想核心,是利用生活环境中日常所见所闻的事物为教学材料,按时令的变化,从儿童的动机和需要出发设计和编制课程。

 

他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研,并明确提出:

 

“幼稚园的课程就是“给三岁到六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欢喜做的经验的预备”,主张把“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礼节种种的经验,都包括在课程里,为幼儿适应生长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02

重视行为课程

 

1930年前后,张雪门应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之聘,编辑幼稚师范丛书,并在香山见心斋开办北平幼稚师范学校,任校长。这时期的张雪门,开始了更系统地研究幼儿园的行为课程,提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张雪门对行为课程的提倡,可谓开时代之先,他认为幼稚园“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凡扫地、抹桌、熬糖、炒米花以及养鸡、养蚕、种玉米和各种小花,能够实在行动的,都应让他们(儿童)实际去行动”。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与同时期的陈鹤琴的活动课程、陶行知的生活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内容均来源于儿童的生活环境(社会的、自然的) ,涵盖领域则包括了健康、社会、艺术、科学等方方面面。

 

把张雪门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翻译成一句大白话,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他认为“幼童一定先有了直接经验,然后才可以补充想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雪门发现幼稚园里的儿童竞相模仿日本浪人在中国的残暴行为,这使他进一步意识到民族的危机本质是上是教育的危机。

 

他在1933年发表的《我国三十年来幼稚教育的回顾》一文中,对这类日本式蒙养院还曾作了这样的描述:他们将谈话、排板、唱歌、识字、积木等科目,一个时间一个时间规定在功课表上,不会混乱而且也不许混乱的,教师高高的坐在上面,蒙养生很端正坐在下面。

 

教师教一样,学生学一样,全部活动不脱教师的示范,儿童不能自己别出心裁,也不许其别出心裁。至于各种工具和材料,如果教师不给,儿童自然不能自由取用,且放置的地方很高,儿童虽欲取而不得,在这种教育底下,儿童是被动的、双方都充满了压迫的苦闷。

 

所学的全是零零碎碎的知识技能,都是浮面的,虚伪的,日子稍久就立刻忘记了。在这里他对蒙养院管理上的严肃主义的弊端的揭露可以说是十分具体、十分深刻的。

 

这样的状况,使得张雪门终其一生都在为教育之初心不懈努力。他希望通过幼儿教育拯救中国,因为幼儿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儿童才是改变世界的未来主人。

 

 

这是张雪门作为一个教育家真正的抱负。他强调的儿童,便是下一代的民族,凡现代中华民族应负的使命,儿童虽小,也决不例外,他认为优秀民族实基于幼稚教育,并提出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有4项具体目标:

 

一、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

二、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

三、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

四、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实力。

 

基于这种认识,他主张幼稚教育必须是根据三条原则:

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是国家民族的需要;

三是儿童的心理发展。

 

因为这样才能培养儿童的伦理观念、民主生活和科学头脑。总之,他认为幼稚教育的目标必须随时代的前进而改变,符合时代的需要和造就中华民族优秀的新一代的要求。

 

1946年远赴台湾后,张雪门一度被日本奴化的台湾教育深深刺痛,并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于是,他一边创办育幼院,一边培养幼教师资干部,把在大陆积累的教学和研究经验不断在台湾进行复制和创新,最终使得台湾幼儿教育呈现一片蓬勃。

 

他本人也被台湾教育界后辈尊为“幼教泰斗,万世名师”。

 

 

晚年的张雪门先生,患上严重的眼疾。但他没有停下幼教工作,《幼稚教育》、《幼稚园课程活动中心》、《幼稚园行为课程》等十几本专著,都是在眼睛几乎失明、手脚失灵、耳朵失聪身体状况极度糟糕的情况下完成的。

 

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的著述达三四十部,发表相关论文三百余篇,总计逾200万字。唯发自内心的热忱无以阻挡,一代大师几十年如一日的亲身实践,最终都转化成指导和鞭策后来人最鲜活的教科书。

 

1973年,张雪门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3岁 。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