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金 | DeepSeek 驱动下幼儿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高级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陆金金教授,以《DeepSeek 驱动下幼儿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为题,倡导幼教同仁拥抱AI,以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
以下是现场视频及观点整理:
一、在Deepseek驱动下教与学该如何发生?
陆教授指出:DeepSeek 属于生成式 AI,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技术,具备信息检索、文本生成和数据分析等核心功能。
人工智能时代,呼唤何种理想的学习和教育方式?
这是每位幼教从业者都应思考的问题。
学习进化的阶梯
学习1.0:自然学习--在天地自然中学习
“自然”既是学习的场所,也是学习的方式;自然与学习、生活与学习是不分的。
学习2.0:文化学习--在文化创生中学习
在学习2.0阶段,幼儿学习的自我意识,即“为什么学?”、“学生们和“怎么学””等愈发明晰,这对教师教学的设计感、目标感、建构感和创造感有了更多要求。教学方式包括科创教育、校外研学、steam教育等。
学习3.0:智能学习--在与人工智能的交互中学习
在智能学习阶段,人工智能技术不只是学习工具,而且是学习伙伴(单向使用→交互生成)。这意味着,选代升级的不仅是工具技术本身,而是学习者与技术的关系的进化从单向被动的关系走向双向协同、双向共生的关系。
学习阶梯三个阶段没有更好更差之分,彼此之间也不能相互替代,常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共生状态。
因此,可将三个阶梯定位为自然学习力、文化学习力和智能学习力(智慧学习力)。
二、Deepseek如何赋能学前教育?
陆教授通过介绍其团队研发的概念模型,阐述了Deepseek如何能够赋能学前教育,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和教研。
人工智能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人工智能从模式、手段和内容上推动教师教、幼儿学的“师-幼”二元结构,变革为人机融合的“师-幼-AI”三元结构。
教师如何履行“引导和陪伴”的职责?
① 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园所定制人工智能素养提升需求。
② 框架引领:即前文提到的“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
③ 场景落地:聚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发展的实训、培训、教研、实践等核心场景,应用大模型、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新型智能研修与实训环境,开发优质多样的教师素养培训课程,创新教师智能化教研方式并开展生成式教学实践,全方位赋能并升级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的实践场景。
④评价反馈:教师人工智能素养评价是驱动形成“评价-反馈-提升”机制的关键一环。
基于生成式AI、教育数据挖掘、多模态学习分析等技术,探究和完善数据驱动的教师人工智能素养评价,以发挥素养评价对于教育教学诊改、培训精准实施、资源智能推荐、教研同伴智能匹配等的反拨作用和导向价值,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以评促升。